實驗《Reflect》
《Reflect》劇照

金穗獎評審雜記之四:實驗類
文/小智(文章轉貼自:【小智的電.癮.強迫症】

 猶記得兩年前在台北電影節場合當中,遇到一位實驗電影導演,對方跟我抱怨台北電影獎取消實驗電影的競賽項目,實在造成對方不小困擾。這位導演最後只能將自己的作品報名劇情短片,然而作品的實驗性本來就比劇情性高,這樣對影片來說真是吃虧至極,就算入選也只是陪榜。或許該位導演所言甚是,國內開放實驗電影的競賽場合,似乎只剩下金穗獎了,所以我還挺欣喜金穗獎持續留給實驗電影勇於發聲的空間。

 對我來說,實驗電影某方面就好似「意味不明的電影」,如果意味明確,不就失去了實驗的目的?!然而實驗之所以稱為實驗,究竟導演想要透過所謂的「電影」,去「實驗」電影的哪些層面?是想要挑戰畫面?聲音?劇情?抑或是看得到、聽得到、理解得到的任何事物?其實都可以去進行實驗。以至於我非常喜歡觀賞實驗作品,因為這些影片總是可以帶給我許多對電影的不同想法。

實驗《待以名之的事物》
《待以名之的事物》劇照

 今年入圍的實驗作品有三部。黃亞歷導演的《待以名之的事物》,觀眾會在片中看到馬鈴薯,可是這個馬鈴薯也許就有多種不同意義與功能在其中。而本片的聲音與畫面在某種程度上是斷裂的,試圖翻轉觀眾對於傳統電影製作的理解與邏輯,導演無疑將「影」與「音」做了非常有趣的處理。

 許岑竹導演的《Reflect》也很大膽,運用八厘米與十六釐米影像,去挑戰三十五釐米電影膠捲的定義與霸權,並對觀眾「看的行為」進行一次洗牌與重整。影像雖然短短四分鐘,卻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感受:無聲的作法,一開始讓我以為音響壞掉了,不過再三檢查才發現導演將聲音給抽離,似乎是再度挑戰電影閱聽行為當中,觀眾是否也被「聽的行為」給宰制。透過這段實驗短片,導演成功實驗了膠捲定義、觀眾看與聽等等行為,非常高明。

實驗《房間裡的戰爭》
《房間裡的戰爭》劇照

 梁閎凱導演的《房間裡的戰爭》,同時讓我想起入圍劇情類的《숨바꼭질(躲貓貓)》,兩片都在講親情,也都是比較偏向對「劇情」進行實驗的作品。劇情涉及家暴與殺害,並將母親的逝去,逆轉成為父親在家庭當中的缺席,反制了男性沙文主義霸權。隨著男孩尋找幻境當中那「年輕母親」的過程,讓主角與觀眾共同反思年齡與親情的定義。詭異的氣氛處理得非常好,而那高反差的畫面拍攝手法,也令本片具有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 以上三部實驗短片,其實都令我非常驚豔,然而行文至此,我卻也有一些隱憂,深怕隨著實驗電影競賽舞台越來越少,會因此消磨掉實驗影像導演的創作慾望。我真心期望創作者們能夠維持高度創作力,以及對電影不一樣的思維,持續創作實驗影片,不要因為舞台變少而本末倒置,這對實驗電影就是莫大的傷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第33屆金穗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