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紀錄《軍教男兒-台灣軍事教導團的故事》
榮獲本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與部落格達人獎「特別提及獎」的《軍教男兒-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》!

金穗獎評審雜記之五:紀錄類
文/小智(文章轉貼自:【小智的電.癮.強迫症】

 絕大多數的紀錄片,不外乎圍繞議題、圍繞事件、圍繞人物,進而再去堆砌一些人物訪談及影像素材,進而完成一部作品。不過對我來說,紀錄片不應該只是透過鏡頭去捕捉真實,留住那稍縱即逝的吉光片羽,某方面更存在著「思考」目的:透過影片所要探討的議題,去刺激觀眾思維,開啟觀眾新的想法,讓人們進而理解、消化,再去重新思考創作者的拍攝目的,並獲取面對該事物新的想像,甚至進而參與議題。本屆金穗獎的紀錄類入圍影片,可喜大部分不僅僅是紀錄,就議題來說,也多少賦予觀眾想像及思考的空間。

紀錄《聖與罪》紀錄《無邊奔流》

 劉建偉導演的《無邊奔流》,是公視「紀錄觀點」影片,導演將主題擺在畫家林惺嶽身上,傳達他對台灣社會及政治的關懷。一如影片開頭就提到外來政權入侵台灣,林惺嶽先生用他的繪畫作品,對社會進行外在無聲但內在卻擲地有聲的抗議及批判。他的畫筆,就好似一把銳利的刀片,每畫一筆,就宛如刀片一刀剖開社會及政治的內在問題。同時他也提問藝術價值,反對外來文化霸權對藝術的宰制,進而捍衛台灣在地根本,並且展望未來。整部影片節奏流暢,後製手法尤其新穎,不過結尾稍嫌疲弱,有點頭重腳輕之感。

 同樣透過藝文來關注台灣社會及政治的,還有朱全斌導演的《聖與罪》。紀錄的是作家陳映真的文學與人生。他身處白色恐怖時代,透過一本本的文學著作,以文字來反映時代變遷,同時也批判資本主義,深具人文色彩。整部影片製作同樣精緻,不過我稍嫌本片的「真實感」稍弱,尤其導演用角色扮演去重現陳映真著作中的內容,這已經是導演的「再創作」,脫離了紀錄片的真實性。再者,文學作品素來透過文字賦予讀者高度想像空間,而導演以自身想法「搬演」文學內容,文字的「想像力」相對來說就有其侷限。不過影片所欲傳達的歷史與社會問題,依舊值得我們細細咀嚼。

紀錄《Kawut na cinat’ kelang 划大船》紀錄《帶水雲》

 除了對「社會」及「政治」的關注,本屆入圍作品中也有對台灣「文化」及「土地」的親密關懷。林建享導演的《Kawut na cina’ kelang 划大船》聚焦原住民文化,同樣也是公視「紀錄觀點」作品,從達悟族的「造舟」文化,講述拼板舟與族人宛如生命共同體,然而「造大船」的行為,似乎是想要挑戰部落禁忌。不過凡事都有破例,這回族人們造了大舟,甚至下海划行,透過這段過程,帶領觀眾見證文化創舉。全片比較偏重過程紀錄,拍攝手法比較粗糙,不過也讓我接收到不甚熟悉的原住民文化,以及達悟族部落中的「禁忌觀點」。

 黃信堯導演的《帶水雲》,則是以創作者的抒情自敘方式,透過分章架構紀錄長年淹水的雲林口湖鄉,傳達「在地觀點」。全片色彩運用豐富,畫面與攝影質感皆好,而影片從「我」的第一人稱角度出發,宛如導演所製作的精緻家庭錄影帶,邀請觀眾一起觀賞他私密的紀錄過程,無疑感受到導演濃烈的真摯情感。不過我比較貪心,我更希望導演的個人觀點可以再更多更明確,整部作品勢必力度更強。

紀錄《想念的方式》 紀錄《Family》

 另一部透過土地來抒發情感的作品,則是黃嘉俊導演的《想念的方式》。表面上是關注八八風災過後的小林村,然而隨著影像流轉,則可感受到導演對已逝好友的思念,以及風災過後人性的堅毅,即使遭遇災厄,依舊要用正面的方式去面對未來。雖然全片格局偏小,卻也在簡樸之中,帶著振奮人心的力量。

 至於蔡瑭仙導演的《FAMILY》,絕對是一部話題作品。因為創作者大膽碰觸「死亡」這個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忌題材,紀錄一個家庭捐出已逝兒子遺體,作為大體老師的過程,鏡頭甚至還帶到了遺體本身,相信光是這個鏡頭,就會引起一陣關乎「紀錄片道德」的辯論。不過這問題對我來說倒還好,因為被紀錄的家庭本身就很豁達。其實仔細推敲,本片撥開死亡的黑暗陰影之後,觀眾看到更多的,其實是一個家庭對兒子的愛,以及人們對生命的尊重,是一部很有勇氣並充滿愛的作品。

 最後一部入圍影片,則是郭亮吟導演的《軍教男兒-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》,同時也絕對是部討喜作品,因為內容實在太有趣了!創作者用幽默的節目及旁白方式,揭露了反共抗俄年代,一群熱血青年為了保衛大台灣,紛紛被抽籤或志願報名參加孫立人將軍所成立的「台灣軍士教導團」。這其實是我們後代所不甚熟悉的歷史與過去,但透過導演豐富的素材運用,以及生動活潑的敘事方式,不僅將這個題材偏硬的軍事議題給處理得有聲有色,而且一點都不沉悶無趣,進而讓觀眾在歡樂的氣氛當中,接收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,手法堪稱高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第33屆金穗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